大媒體娛樂文創&產業平台
  • 資料庫
    • 專題報導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漳州影視
      • 2017年 元月 專題報導系列 >
        • 專題報導系列二
        • 專題報導系列三
        • 專題報導系列四
        • 專題報導系列之五
        • 專業報導系列之六
        • 專業報導系列之七
        • 專題報導系列之八
        • 專題報導系列之九
        • 專題報導系列十
      • 2017年 3月號
      • 2017年 5月號 >
        • 專題報導一 上海玉成天賜珠寶公司
        • 專題報導二 千年汝窯
        • 專題報導三 貝葉經
      • 2017年 7月號 >
        • 胡娜 擁有愛與藝術天份的靈魂
        • 上海順風餐飲集團董事長吳稚
        • 把愛傳出去!台灣藝術家米凱莉作品在京引發關注
    • 特別報導 >
      • 2017年 7月號
      • 2017年 9月號
    • 產業觀點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 數位影音產業之文化新思維
        • 2016年新加坡亞洲電視論壇
        • 擦亮大三元酒樓金字招牌 / 邱靜惠用心經營堅持美味
      • 2017年 元月號
      • 2017年 3月號 >
        • 產業評論
    • 官方說法 >
      • 2016年 12月號
    • 學者觀點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 緯來電視網默默耕耘二十載
      • 2017年 元月號 >
        • 專家評論
      • 2017年 3月號 >
        • 法國電視萬象
      • 2017年 5月號 >
        • 法國如何開拓海外影視
      • 2017年 7月號 >
        • 法國如何開拓海外影視市場 ( 下 )
    • 文創產業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2017年 元月號 >
        • 台灣影視業
        • 音樂殿堂
        • 舞蹈世界
        • STARLY GIRLS 星娘
      • 2017年 3月號 東極集團 >
        • 藝壇焦點 盧月鉛
        • 文創新聲 廣州玉書之家
      • 2017年5月號 文創園地
    • 媒介生態 >
      • 2016年 12月號 / 大陸市場
    • 人物專訪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2017年 元月號
      • 2017年 3月號 陳琪樺 >
        • 大亨小傳 林東
        • 祥鑫電化 徐國棟
        • 南丁格爾企業 王穩盈
    • 新聞焦點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特報之ㄧ >
        • 特別報導之二
      • 娛樂焦點 2017年 5月號
      • 城市焦點 2017年 7月號
    • 產業動態 >
      • 2017年 7月號 >
        • 漳州開發區第七屆楊梅文化節正式揭幕
    • 產業焦點 >
      • 2017年 3月號 產業見聞
      • 3月號 產業聚焦
      • 2017年 5月號
      • 2017年 7月號 產業聚焦
    • 國際焦點
    • 影視 >
      • 影視焦點 2017年 五月號 >
        • 影視話題
    • 影音視頻
    • 文化聚焦 >
      • 2017年 7月號 文化特區
    • 藝術天地 >
      • 2017年 7月號 藝術天地 凌蕙蕙昇華藝術生命 >
        • 2017年 7月號 藝術饗宴
    • 市場焦點 >
      • 2017年 7月號 >
        • 申請美國長春藤或頂級名校的機會來了
    • 海外焦點 >
      • 2017年 7月號
    • NCC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2017年 元月號
      • 2017年 3月號
      • 2017年 5月號
    • 文化部 >
      • 2016年 9月號
      • 2017年 3月號
    • 旅遊
    • 2017年 7月號

學者觀點 2016年12月號


                           
​                                  
   法國電影展巡禮    
                  

文/董竹英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尚露‧高達(Jean-Luc Godard)曾說:我只想要拍電影,為什麼不想做別的事?因為電影什麼都能表達,什麼都可以做。

法國電影節數目占全球百分之十根據2014年5月16日法國國際廣播公司(RFI)報導,法國國家電影聯盟(UniFrance)發表的一項委託民調機構“輿論之路”(Opinionway)在14個國家所作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法國影片在國際上受喜愛的程度僅次於美國影片,比英國影片更受觀眾的歡迎(http://cn .rfi.fr)。

法國影片為何如此廣受歡迎?重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法國人本身普遍愛好電影,我們從法國舉辦電影展之頻繁可看出端倪。法國本土(不含海外省,以下均同)電影節約有170個(Catégorie:Festival de cinéma en France. fr.wikipedia. 統計至2015年12月),分布在98個城市,法國本土有96個省,可說平均每一個省都有城市在舉辦電影節。如果將大型影展項下又設立之單元影展列入的話,影展總數將達254個(Liste de festivals de cinéma en France. fr.wikipedia.統計至2016年8月)。根據國際知名電影產業研究專家STEPHEN FOLLOWS於2013年8月公布的研究統計表示,過往的12個月期間,全球共舉辦了1735個影展,與前述法國舉辦170個影展數目相比,法國佔10%,應屬全球之冠。


影展活動的演變隨著電影拍製的逐漸普及,投入人數與作品數量的激增,其內容、規格及型式也呈現出多元的風貌,因此大部分影展的舉辦都會設定不同的類型(紀錄片、動畫片)、主題(婦女、人權)、或語言地區(俄語、拉丁美洲)、也有關注焦點是某位導演(多屬影展中的單元)、某種具體風格(喜劇、奇幻)。

經統計,法國舉辦170個影展中的類別,以外國電影節最多,依國家、語言或地區可分:歐洲7個、英國4個、拉丁美洲4個、非洲3個、葡萄牙語2個、阿拉伯2個、俄國2個、義大利2個、亞洲2、中歐與東歐1個、地中海地區1個、香港1個、美國1個、中國1個、韓國1個。
次為紀錄片9個、其次依序為:人權7個、動畫、奇幻及短片均為5個、海洋、女性電影及兒童青少年等3類各為3個、科學、抗戰、幽默及同志等4類均各為2個,只有1個類別為:恐怖、歷史、戰爭、時事新聞報導、航空、假期、美食、遺產、教育、動物、天文、警察、冒險、浪漫、壞人、服飾、配角、勞工、秋天、旅行。
​
另外有1個業餘網路電影節,
法國有許多城市在一年中舉辦不只一個的各種名目、單元的電影節,舉辦超過5個電影節的依舉辦數目分數依序分述如下:最多者當然是世界文化之都巴黎,一年中舉辦了多達42個影展(單元),平均每個月舉行3.5次影展,換句話說,幾乎週週舉辦影展。其次是法國第二大城里昂(Lyon),10個影展(單元);南特(Nantes)與南部航空大城圖魯士(Toulouse)名列第三。

各有8個影展(單元);坎城(Cannes)名列第四,有6個影展(單元),分述如下:

Picture




週週舉辦影展的巴黎,一年內共舉辦42個各種電影節或單元:魁北克、紀錄片、人權(巴黎國際特赦組織)、奇幻、音樂、實驗、同志、德國、以色列、日本、庫德族、歐洲、俄國、烏克蘭、韓國、巴西、奈及利亞、中國、柏林、伊朗、動畫、環境、數位、手機、青年、政治學院等。





第二的里昂城舉辦的10個各種電影節:拉丁美洲紀錄片、驚悚片、亞洲、中國、波蘭、北非。

第三名南特城的8個各種電影節類別為:荒謬、環境永續發展、人權、英國、德國、西班牙、俄國及它類。同樣舉辦8個各種電影節的圖魯斯城,舉辦的類別則有:音樂、人權、中國、西班牙語、摩洛哥、義大利、拉丁美洲。

第四名為坎城的6個電影節:多為外國電影節:加拿大魁北克、中國、現代日本、以色列及北非突尼西亞等。

依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ssociations de Producteurs de Films,簡寫FIAPF;英語: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ilm Producers Associations),(為電影製片行業的國際性組織,總部設於法國巴黎,於1933年成立。現有31個成員。)將電影節分為4類,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非競賽型電影節,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由於現代電影產業分工細膩而多元複雜,電影節舉辦的宗旨與方式、活動內容亦日益廣泛,除了前述競賽單元與非競賽觀摩單元外,一般還會辦理論壇座談會,與觀眾的交流,也會安排導演之間的經驗交流或與製作人或發行商的交易會,或設立工作坊供新進業者或在校學生提供習作機會,或者發表新計畫提供媒合機會等等,基本上是電影專業、商業市場與教育推廣等三主軸。


謹以國際知名而國人熟知的坎城影展、我著名導演發跡的南特三洲影展、國際知名規模龐大而具重要性的專業影展克萊蒙費宏短片展、安錫國際動畫展、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展、克萊特依女性電影節及亞洲電影節等七類重要電影節略述如後:

一、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全球媒體之焦距

坎城影展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的世界三大影展之一(另二者為威尼斯影展及柏林影展),每屆出席者逾萬人,設有各種競賽與觀摩項目,為參展影片與從影人員帶來龐大的市場效應,也促進坎城與附近地區的經濟與觀光發展,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影展之一。

法國自從於1937年舉辦世界博覽會後,有感於德國與義大利法西斯政府對威尼斯影展的強力干預,覺得也應該舉辦電影節以鞏固法國的文化地位,法國公共教育及藝術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電影界人士的建議,在法國辦理一個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國際影展。相關部會代表於是組成一個協調委員會,任務之一就是選定舉辦的城市,當時有幾個城市被列入考慮,經過協調委員會派員至各誠實地參訪研究後,以休閒與陽光普照為原則,最後是位於法國南部觀光與上流人士休閒度假名城坎城( Cannes)雀屏中選。

1939年6月,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ère)接受擔任第一屆電影節主席,展期預計自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不幸的是,9月1日開幕日德國入侵波蘭,影展因此取消。

二次戰後,法國在外交部藝術交流司司長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及相關人士的推動下,於1946年9月20日至10月5日舉辦了二次戰後的第一屆影展,經費由外交部與坎城市政府負擔。

第一屆舉辦的結果圓滿成功,當法國電影界人士熱烈期盼明年繼續辦理第二屆影展的時候,卻傳出坎城影展與威尼斯影展輪流舉辦的默契,換句話說,坎城影展要2年舉辦一次,而不是業界期望的每年舉辦,引起了強烈的反對聲浪。1947年,法國演藝工會在法國政府的抵制下,倉促蓋成了「節慶宮」(Palais des Festivals)以繼續舉辦第二屆的坎城影展,所以至今,法國演藝工會在坎城影展組織中仍佔有席位。

到了1950年,坎城影展逐漸成為全球電影界的重要活動,而且重視電影專業,而社交、國力展示甚至外交的色彩淡出(在1970年以前,各國參展影片均由政府遴選交由大使館報名)。

進而影展單位想到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性,於1959年增設電影市場展單元(Marché du film),目的在向製片人與發行商推銷已拍及正在籌拍的計畫,如今發展成世界最大的電影買方與賣方的交流、洽談與交易平台,例如2007年,有來自全球91個國家超過一萬人的參展者。

1968年5月,法國發生學潮與勞工罷工事件,擴及全國,坎城也受波及,影展活動自5月19日被迫中斷宣告取消。次年影展恢復舉辦,並增加「導演雙周」單元(la Quinzaines des réalisateurs),以鼓勵新秀導演。

1972年以前,坎城影展參展影片都由各國國家選片,1972年起設立了二個選片委員會:一個負責甄選法國影片,一個負責國際影片的選拔。1978年擔任總代表的Gilles Jacob展開了重大的改革,增設「金攝影」(Camréra d’Or)「某一種注視」(Un Certain Regard),透過獨立的評審與作業,開放更多的從業人員與更多元的影片參與,他更捍衛言論表達的自由,突破電檢與國際壓力,例如邀請反抗西班牙法郎哥專制的Carlos Saura導演、喬治亞導演Otar Iosseliani在蘇聯的不滿下受到歡迎,也鼓勵發掘開發中國家具有潛力的導演,例如非洲馬利導演Souleymane Cissé 參展後,其作品的國際知名度大幅提升,有利於資金的尋找與行銷。

1998年影展主席Gilles Jacob成立了「電影基金」(Cinéfondation),每年邀請年輕人來坎城參展觀影、撰寫劇本等。該基金後於2005年創立的工作室(Atelier),為青年導演提供與業者媒合拍製與行銷的機會。

2007年欣逢坎城影展60週年紀念,委員會邀集全球35位知名導演(包含侯孝賢與蔡明亮二位導演)針對他們心目中的電影院,分別拍製3分鐘短片,然後剪接成一部「每個人的電影夢」(Chacun son cinéma),於影展期間放映。我金馬影展曾放映該部影片,名為: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To Each His Own Cinema)。

本年為擴大慶祝並推廣坎城電影節,曾任2000年的影展主席法國國際大導演盧貝松舉辦了「坎城影展在郊區」(Festival Cannes et Banlieues),在巴黎郊區幾個小鎮舉辦露天電影院,放映影展入圍影片及介紹影展60年來發展歷史的紀錄片,免費供大眾觀賞。

2015年坎城影展進入新紀元,主持影展工作長達35年的資深主席Gilles Jacob卸下職務,榮膺榮譽主席之職,原職由Pierre Lescure接任。 

目前影展預算為2000萬歐元,一半來自公部門:文化部、外交部、國家電影中心與地方政府,另一半來自民間贊助及電視版權收入。

坎城影展雖然在法國舉辦,但是並沒有禮遇法國片,法國片很少獲得最高獎項「金棕梠獎」(Palme d’Or),例如2007年,22不正式入圍競賽類影片,只有3部是法國片,委員會認為坎城影展是屬於國際性的,不過法國在獲得「金棕梠獎」數目的國家統計中,名列第四。

影展期間的眾星雲集,媒體記者追逐採訪,片商粉絲摩肩接踵,交通管制,警車開道,豪華酒店別墅通宵辦趴,對當地居民與長期支持電影事業的人士不是都有好感,有人懷念舊時影展活動隨時都會受邀參加,剛出道的女星廣交朋友,電影界名人平易近人,與路人閒話家常,即便外國藝人,也是輕鬆融入當地生活,資深影展主席Gilles Jacob也不禁懷念當年美國明星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採訪記者踢足球、明星赤足走沙灘,他認為,影展的規模不應該再擴大到妨礙當地居民,坎城是個美麗的城市,雖然舉辦影展,但是要讓大家高興而不是覺得被拘束,他抱怨,記者媒體蜂擁而至,也不能禁止,而明星們一旦走下紅地毯,行禮如儀的講幾句話就搭車而去,這簡直就是工廠。

談到多少明星夢想走的紅地毯,影展單位傳統上嚴格要求男士著西服打蝴蝶結(紅地毯前端有接待人員販賣蝴蝶結),女士著晚禮服,經常出自名家設計師並搭配贊助珠寶廠商提供的配飾。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早在1953年的影展,西班牙現代藝術畫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以其瀟灑叛逆個性身穿羊皮外套走紅地毯。

坎城影展多年來試圖儘量在藝術與商業上找到平衡點,多少業者也希望透過走紅地毯,在眾多媒體前面宣傳品牌形象,而國際媒體也不忘利用此一機會攻擊影展,已獲得知名度。但是影展每年參展人數仍逐年增加,名聲隨之上升。

影展對當地的經濟光觀也帶來繁榮景象,影展期間,當地人口由7萬人三倍增至21萬人,商業買賣、旅館與餐廳的營業額大幅增加,影展前後,車站與機場更是壅擠爆滿。

坎城影展雖然儘量在藝術與商業上找到平衡點,但是在尊重評審委員獨立自主與專業的判斷上,難免會引起批評,許多導演雖然在電影上充分表現其才能,但仍難獲評審青睞,例如名導演英格曼褒曼(Ingmar Bergman)從未獲得金棕梠獎,美國名導伍迪艾倫(Woody Allen)拒絕參賽,不過他還是有計次攜帶他的作品參加非競賽類,因此曾於2002年獲頒「榮譽棕梠獎」(Palme d’honneur)。

從未在坎城獲金棕梠獎的名導演尚有楚浮(Francois Truffaut)、尚雷諾(Jean Renoir)、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史蒂芬史匹伯(Steven Spielberg)及亞蘭雷奈(Alain Resnais)。經典大師高達(Jean-Luc Godard)8次入圍也都未得獎,直到83歲才以「向語言告別」(Adieu au langage)獲得評審團大獎。

男性名導演未必人人有分,女性導演機會更小,直到1993年紐西蘭女性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以「鋼琴師和他的情人」(La leçon de piano)才獲得金棕梠獎,不過是與中國大陸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並列。

經典導演的作品未必獲金棕梠獎,獲金棕梠獎的片子未必是票房保證,經統計,二十年來,只有五部金棕梠獎的片子在法國的票房超過一百萬人次。

不過,隨著坎城影展規模擴大、知名度的提升與龐大商機的炒作,媒體感慨坎城影展淪為國際大影片發行公司造勢的場合。例如2005年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據信是在發行公司運作之下被選為當年開幕片,在坎城放映後,隨即在全國2萬家戲院上映,一個週末的票房即攀升至2400萬美元,但是他在坎城放映給2000名記者觀賞後的反應卻不是那麼熱烈:有記者的冷笑及噓聲,與票房紀錄成明顯對比。

然而,一般而言,片子入圍競賽類就表示將來能在法國上映,至於入圍其他單元的片子,也比較有機會賣到國外,畢竟多達4千多個參展片商能提供龐大的機會。

影展單位多年來雖然廣徵全球電影作品並並鼓勵多元創作,但是觀察入圍競賽類影片的類別也是大有學問,類型電影很少甚至根本未被青睞,例如恐怖片、功夫片等。隨著近年動畫與紀錄片的興起,影展單位在選片上也開始做調整。

文化即國力,坎城影展影片的參展影時牽涉到國家層級的關切,甚至造成影片審查禁演的情況,影展規則也規定影展放映影片不能觸犯其他參展國的禁忌,例如1956年,法國接受德國政府的請求,撤銷法國亞蘭雷奈(Alain Renais)紀錄片「夜與霧」(Nuit et Brouillard)的正式入圍資格,該片敘述德國Shoah集中營題材,此一屈從引起法國與德國強烈的抗議。亦有即便是面臨政府壓力也堅持參展者,例如中國大陸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入圍2000年競賽類並獲評審團大獎,被北京當局禁止在該國拍片5年。北京當局認為該片缺乏愛國意識,誇大抗日時期百姓的愚昧無知,並且未獲放映許可。

國人得獎紀錄:
李翰祥執導的「倩女幽魂」早在1960年即代表台灣入圍競賽單元,成為首部角逐金棕櫚獎的華語電影。2年後的1962年,李翰祥執導的「楊貴妃」獲高等技術獎,是我國電影首次於坎城影展獲獎。

1971年,我導演胡金銓執導的「俠女」奪得高等技術獎,隨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電影未見於坎城影展得獎名單中,直至25年後的1996年,林正盛執導的「春花夢露」獲會外賽國際影評人週單元天主教人道主義精神獎。

1997年,林正盛執導的「美麗在唱歌」獲會外賽金棕櫚獎。1998年,蔡明亮執導的「洞」獲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2000年,楊德昌執導的「一一」奪得最佳導演獎,同年我攝影指導李屏賓和杜可風併獲藝術成就獎。

2001年,錄音師杜篤之以「千禧曼波」及「你那邊幾點」獲最佳技術獎。

2005年,我短片「呼吸」獲國際影評人週柯達發現獎最佳短片獎及TV5青年評論獎

2015年, 侯孝賢執導的電影「刺客聶隱娘」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歌手林強以同片電影配樂獲得坎城影展電影原聲帶獎。
 

二、南特三洲影展(Festival des trois continents):侯孝賢導演在歐洲發跡之地

南特三洲影展是由法國Philippe Jalladeau與Alain Jalladeau兄弟於1979於法國西南邊的南特市( Nantes)發起創立,是特別針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設立的影展,由南特市政府資助。

首屆就有高達7000人次參展,因為本影展是介紹比較被忽略的影片,所以放映的影片大部分都沒有在出品國以外的地區放映過,甚至根本沒放映過,所以本影展也發掘出一些傑出的導演,例如我國的侯孝賢、香港的王家衛、非洲馬利的Souleymane Cissé。經過往後十幾年的舉辦累積,漸漸在西方電影業界有了「發掘者」(Découvreur)之美名。

2000年影展增設「南方製作」(Produire au Sud,簡稱PAS,又譯一對一工作坊)講座,是一個培育南半球年輕電影製作人的工作室,此一講座自2004年擴大到國外舉辦,已經與南美洲的委內瑞拉、阿根廷、巴西及亞洲的以色列及泰國等地的影展合辦, 2015 年PAS開始與台北電影節合作,在台北舉辦,遴選6 組導演與製片參與第一屆的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2016年於台北電影節期間將舉辦第二屆。

該影展也設有長片競賽類,但不是影展的主要活動,他也有非競賽類與觀摩展類(以國家、地區或電影出品公司為單位)、回顧展(多以人為對象)及多元觀點。

(Regard pluriels,設定一主題)。2003年影展對象擴及紀錄片。
每屆均選擇一主題國地區或導演舉辦專題,1980年為南印度,1981年為菲律賓,
 
1982年介紹孟加拉導演Ritwik Ghatak與印度導演Guru Dutt, 1993
 
 
年即有台灣電影專題,甚至還舉辦過兩次侯孝賢專題,2004年舉辦杜篤之回顧展、2008年則舉辦楊德昌回顧展,2016年舉辦李翰祥回顧展。
​

該影展最大獎為金熱氣球獎(Montgolfiére d’or),次為銀熱氣球獎(Montgolfiére d’argent),另有觀眾票選獎及年輕評審獎(公開甄選18歲至24歲的年輕人擔任評審)。
 
該影展發掘無數第三世界的優秀導演及其作品,也是引領侯孝賢在歐洲嶄露頭角的發祥地,該影展獨具慧眼,讓侯孝賢三次榮獲金熱氣球獎(1984年風櫃來的人、1985年冬冬的假期及1987年戀戀風塵),終於引起了法國與其他歐洲電影人士的注意。另外,我導演葉鴻偉的五個女人與一根繩子於1991年榮獲金熱氣球獎,該屆我導演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亦獲最佳導演獎(Prix de la Ville de Nantes pour la mise en scéne)。

三、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影展(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court métrage de Clermont-ferrand):全球首要短片影展

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Clermont-Ferrand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是在法國中部偏南,人口約18萬人的克萊蒙費宏市(Clermont-Ferrand)舉辦,2016年為第38屆,市場展為第31屆。

原本是1979至1981年間年由Clermont-Ferrand大學的電影學會(Cercle cinématographique universitaire de Clermont-Ferrand ,簡稱CCUC)策劃的短片週(short film week),辦理三屆期間受到熱烈迴響,於是於1981年8月4日成立了「盡力拯救短片」協會( Sauve qui peut le court métrage)以鼓勵擴大規模與半有關發展短片的活動,在各方支持下,自1982年誕生了本影展。除了競賽類單元,各種專題展也開放給公眾參與,規模逐漸擴大成為常態化。




Picture

​1986年新增短片市場展單元,讓影展更具有市場機能,1988年以擴大為國際影展規模,2009年獲得歐盟青睞,續續增設歐洲連結單元(Euro Connection),成為在歐洲合資合作的形式下,為短片的製作人、發行人與投資人交流的平台。2002年競賽類單元增列數位電影單元,不僅接受數位電影,其他形式的實驗類型也接受,成為研發單元。


由於舉辦的成功,觀影人數從1989年的28000人增加到1995年突破10萬人次,2014年根據當地La Montagne報紙統計為16萬人,以參展人數而言,在法國是次於坎城影展第二大影展。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短片影展, 2009年12月22日在西班牙馬德里的FILMA Awards電影製片獎 (Film Ad Line Production Company)被選為最佳國際電影節。


​
臺灣導演趙德胤「海上皇宮」、劉家欣「凡凡」及林君昵「淹煙」曾入選法國「第37屆克萊蒙費鴻短片影展」國際競賽單元,高雄市電影館也以「SHORT FILMS FROM KAOHSIUNG TAIWAN」為標題,精選五十餘部高雄拍及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台灣作品參加克萊蒙費鴻短片市場展,這也是台灣短片首次在法國最大短片市場展設攤推廣及行銷。
(2015年2月5日中央社報導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64857.aspx)
 
四、安錫國際動畫影展(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d'Animation d'Annecy):全球首屈一指的動畫電影展
​

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創辦於1960年,是在法國東南邊,風景優美、國際知名的觀光名勝安錫湖畔的安錫市(Annecy)舉辦的動畫影展,也是國際動畫協會(International Animated Film Association)所認可的國際4大動畫影展之一。原本是2年舉辦一次,不過從1997年起改為一年一次。

本影展源自於60年代法國東部Haut-Savoie地區一個非常活躍的電影俱樂部,與舉辦電影日活動的團隊合作,打算在安錫舉辦國際動畫電影日(Journées Internationales du cinéma d’animation,簡稱JICA),1956年第一屆的國際動畫電影日是在坎城接續坎城影展後舉行,效果欠佳,因為大眾及媒體記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明星身上,所以團隊成員決定還是搬回老家安錫市舉行。1968年因法國全國陷入學潮與勞工罷工運動而中斷。1971年影展主辦團隊與國際動畫協會討論影片甄選與競賽方式,1975年影展漸具知名度與規模,參展者大幅增加,不論是國內外業者或觀眾。隨後,隨著電腦作畫科技的興起,一度引起傳統派與現代派的對立,到了70年代末期,朝向未來成為不可擋的趨勢。

1985年起增加舉辦國際動畫電影市場展(Marché International du Film d'Animation),同時還允許電視動畫加入參展。美國電影公司也不會放棄這個宣傳推銷美國動畫電影的機會,參展陣容越來越大,1987舉辦華納兄弟專題,放映9部迪士尼公司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1989年華特迪士尼公司首度組成龐大代表團參展。

報名參展者從1983年的900名,增加到1997年的4300名,報名影片也從386部增加到1270部。也越來越獲得媒體的重視,90年代末期登記採訪記者多達300人,2016年的參展狀況益增熱烈,影展部分有9153人(85個國家)報名參展(較去年增加10.3%),放映500部影片。市場展部分,2800報名參展(較去年增加4.5%)。

人口僅五萬餘人的安錫小城,也漸漸成為國際首屈一指的動畫電影競賽影展的所在地。

2006年安錫附近幾個省份共同組成了「安錫影像城市運動組織」(Cité de l’image en mouvement d’Annecy CITIA),除了結合法國東部廣大地區的動畫業者外外,還擴及影視、電玩、網路與手機互動等相關產業鏈,促進當地文化、經濟與訓練研發的發展,讓安錫動畫影展帶動了法國東部的區域發展。


Picture
  
我國業者自行政院新聞局時代即組團報名參加市場展,2012年政府組織改造,由文化部的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承接該項業務,每年繼續邀請國內好手組團參加市場展。2016年,台灣也有兩部動畫作品,入選了安錫動畫展的非競賽類短片單元,這兩部入選作品分別是劉旻「Bloody Dairy」和詹凱勛的黏土動畫作品「Pa Pa Pa」,本年的安錫動畫影展於6月13日到18日舉行。

動畫作品,入選了安錫動畫展的非競賽類短片單元,這兩部入選作品分別是劉「Bloody Dairy」和詹凱勛的黏土動畫作品「Pa Pa Pa」,本年的安錫動畫影展於6月13日到18日舉行。
 
五、法國馬賽國際影展(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cinéma de Marseille):全球重要紀錄片影展之一法國馬賽國際影展(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cinéma de Marseille 簡稱FIDMarseille),原來只是個紀錄片影展,名稱原為「國際紀錄片影展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Documentaire,簡稱為FID」,但近年已加入劇情片類,發展成跨類型綜合影展,所以全名為馬賽國際影(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cinéma de Marseille ,但是簡稱仍用紀錄片影展FID)本影展所在地馬賽市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會區(aire urbaine),它位於地中海沿岸,是法國最大的商業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業港口。


2014年安錫國際動畫影展舉辦的戶外電影放映會. ikipédia.mht
舉辦馬賽電影節之馬賽市是個北非移民重鎮。 董竹英97年3月6日攝於馬賽舊港口區。
38屆「克萊特依國際女性電影節」海報.官網
第一屆始於1990年,原名為「歐洲紀錄片雙年展」(Biennale Européenne du Documentaire),第二屆改名為「紀錄觀點」(Vue sur les docs),1999年為追尋自我認同與地方性,改為現在的名稱馬賽國際影展(FIDMarseille),影展節目的設計在喚醒大眾對現代電影的持續關注,以及透過聲音與現代藝術,在紀錄片、劇情片與藝術片間作的橫向聯結等等。從2007年起做重大改革:正式入圍影片除了原來的紀錄片類外,也加入劇情片。同時也增加「試驗計畫」單元(FIDLab),每年甄選10部正在籌備的國際合資影片;設立「校園影展」(FIDCampus),培訓南部學生的工作坊。

每年報名參賽的影片多達2500部,約130部在影展期間會上映,其中35部為競賽片。影展期間有23000人次湧入電影院、劇院、影像資料館、畫廊甚至露天的圓形劇場觀賞露天電影,為全球重要的紀錄片一展之一。

影展單位提供全方位的協助,首先是透過與影院經營者與發行商的永續合作關係,讓參展影片得以在法國院線上映;透國法國國內外影展單位與片商的邀請,讓影片得以行銷全球,透過影展單位是國際「紀錄片協會聯盟」(Doc Alliance,2013年成立,由7大國際影展單位)的會員關係及透過每月定期出版的雙語月刊的介紹,形成影展單位提供給參展人聯繫網:57000的聯繫點。
 
六、「克萊特依國際女性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films de femmes de Créteil):全球最大最專門之女性影展

自1895年12月法國盧米埃兄弟向世人推出了現代電影風貌之後,法國電影一直持續發展,從一次大戰前的默片,到二次戰後的新浪潮,電影導演人才輩出,但是直到80年代,法國還是少有女性導演的產生。為了突破男性把持電影話語權的局面、也是為了從歷史上、藝術上及社會上的突破,一些女性有識之士乃聯合起來於1979年在巴黎東南郊區的小城克萊特依市(Créteil)創辦了「克萊特依國際女性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films de femmes de Créteil)。經過多年的努力推展,歐洲女性導演的人數比例已從電影節草創時的2%,提升到2008年的12% (法國是15至20%)。
 
電影節為期10天,共放映150部影片。在競賽類方面,每年有50部從未上映的作品入圍:10部劇情長片、10部記錄長片及30部短片。專題或是地域介紹方面,每年選定議題或地區、國家或行業,介紹由女性導演呈現的工作成果。人物特寫:介紹女演員或女導演,放映她們至少10部作品。論壇:所有議題都可討論,是個會晤、交流與討論的平台,每年舉辦五個論壇,邀請導演與作家、記者、學者或其他身分人士交流激盪。克萊特依婦女錄像(Les Vidéos Femmes de Créteil)單元:影展前的實習製作活動,拍製社區裡移民婦女的1分鐘生活短片於影展期間放映。電影種子營(Grain de Cinéphage)工作坊:從1990年開始辦理,參加的高初中學生要在影展10天期間,不斷地觀摩各種相關活動並要拍製一部影片做為成果,在影院或網路上播映。

38年來,影展單位透過電影,一直關注世界婦女在藝術、政治或社會上的表現,防止種族、性別、文化或社會階級等各種形式的歧視,如今這個人口不到10萬人的巴黎東郊小城,成為全球唯一每年舉辦如此大規模而深入專業的女性電影節。每年邀請130為女性導演、觀眾達20000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3年成立Iris資料中心(Centre de Ressources Iris),將每一屆影展資料電腦建檔供查詢,也蒐集了6000部有關電影歷史及女性歷史的影片與紀錄片隨時可供查閱。

1990年我女性導演黃玉珊作品雙鐲入圍競賽類,由筆者陪同前往參展;2010年我女性導演陳映蓉作品「走夢人」榮獲法國電視Canal+頻道獎(係歐洲知名民營法語綜合付費頻道,獲獎作品將在該頻道播出)。
 
七、維蘇爾國際亞洲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s cinémas d'Asie de Vesoul)與多維爾亞洲電影節(Festival du film asiatique de Deauville):在法國大量推展我國片不可忽視的兩個重要的亞洲電影節
 

維蘇爾國際亞洲電影節是位於法國東部的維蘇爾市(Vesoul),每年專門針對亞洲電影舉辦的國際性電影節,該市本來是法國東部的農業中心,人口僅1萬6000人,加上附近區居民也不到6萬人。自1995年創辦該電影節以來,今年已經是第22屆了,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這個影展也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亞洲電影節,也是唯一一個針對整個亞洲甚至中東的電影節,名列法國前10名重要影展。2011年的影展向觀眾展示了90多部電影一共吸引了3萬餘觀眾,已經成為歐洲地區的最大的亞洲藝術電影盛會。
​

該影展是由讓・馬克和馬丁・待胡安夫婦(Jean-Marc et Martine Thérouanne)創立。初衷是針對初、高中學生,開發他們對亞洲藝術影片的興趣。慢慢地,面對維素爾居民和外界的興趣,電影界從短短的幾天改為一週,並聯繫了許多亞洲協會,如巴黎的奇美亞洲博物館等。
Picture

初始,該影展只介紹12部影片,1500名觀眾,隨後逐漸發展,到了2010年,介紹影片已逾百部,觀眾達3萬人,經過20年的經營,介紹影片達1200部,觀眾達4萬人,從首創到2015年,已有700餘名亞洲導演獲獎。

該影展另一個特點就是,自2004年與巴黎「東方語文學院」(L’Inalco)建立的重要合作關係:該學影在巴黎舉辦影展之夜,歡迎參展貴賓,提供獎項,學校師生組團參展。該學院是法國培育亞洲人才的主要搖籃,學校師生藉此與參展人進行交流合作,增進了解,同時與學校有建教合作的60多家企業單位扮演支持與贊助的腳色,達到電影、教育與職場三贏的局面。
​

公關負責人娃法女士(Wafa Ghermani)也是選片人之一,因為她在台灣從事研究工作,所以經常帶回當地的影片推薦給待胡安夫婦,待胡安先生本人也曾親赴我駐法國代表處新聞組甄選影片與電影海報等。另有選拔人負責中東、哈薩克、伊朗、印度等不同地區。參賽的評審委員分為國際評委、NETPAC(亞洲電影促進聯盟)評委、奇美亞洲博物館評委、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評委等等。

我導演萬仁擔任2010年的16屆影展評審委員會主席。2006年舉辦侯孝賢導演特展,2010年舉辦「台灣電影回顧展」(Regard sur le cinéma taiwanais)。
 
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是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國際著名的濱海觀光休閒小鎮多維爾城(Deauville)專為亞洲地區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

人口不足5000人,卻早先於1975年創辦了美國電影節,提高了小鎮的國際知名度也帶來了可觀的觀光收益,後來發覺亞洲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潛力,於是在1999年創辦了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時間選在過完中國農曆年,春天來臨的3月,最大獎為金荷花獎。
 
 
國人獲獎紀錄:

最佳導演金荷花獎:2001年陳以文與張華坤的「運轉手之戀」、何平的「挖洞人」
2005最佳影片金荷花獎:夢遊夏威夷,2010年評審委員會大獎:一頁台北,2014年特別獎:蔡明亮。2000年舉辦舒淇專題展,近年來隨著舉辦的成功,知名度大增,參展放映影片高達400部,然而多維爾市畢竟是個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城,市府預算不足以單獨支付龐大開銷(估計約需50萬至60萬歐元),因此自2015年起停辦,尋求經費來源與組織改造。
 
八、結論

為何電影又稱為第八藝術?有人說是因為電影集合了繪畫 雕塑 建築 音樂 文學 舞蹈 戲劇等前七種藝術的特質,故變成第八藝術。我們可以從法國電影節的類別與內容的多樣化,得到證實。
法國自從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Les Frères Lumière :Auguste et Louis Lumière)取得電影專利,首次在巴黎Grand Café咖啡館的「印度沙龍」正式放映了現代型式的電影之後,許多法國各方人士紛紛投入電影拍製行業,憑著他們對藝術文化創作的愛好與追求未來思想表達的自由,經過120餘年的發展過程,造就今日法國電影蓬勃發展的榮景。如今加上現代科技的進步、國際市場全球化的趨勢、網路平台的普及對通路行銷產生了革命性的變遷,電影作品已從傳統電影院走向電視、電腦、平板電腦及手機等載具,相信將為電影創作者帶來更寬廣長久的發展遠景。


作者:董竹英,前駐法國新聞秘書、前駐塞內加爾新聞參事、前文化部副司長、前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任秘書

參考資料來源:
01. Liste de festivals de cinéma en France — Wikipédia
02. PortailCinéma français — Wikipédia
03.How many film festival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https://stephenfollows.com/many-film-festivals-are-in-the-world/
04.https://www.nantes.fr/home.html
05.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court métrage de Clermont-Ferrand — Wikipédia
06.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d'animation d'Annecy — Wikipédia
07. Cité de l'image en mouvement d'Annecy — Wikipédia
08.Qu'est-ce que le FIDMarseille
09.Presentation  Films de Femmes(http://www.filmsdefemmes.com)
10.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s cinémas d'Asie de Vesoul — Wikipédia
11.fica_brochure_inalco_2015_web
12. 法國主辦第18屆維蘇爾國際亞洲電影節  大紀元
13.httpsfr.wikipedia.orgwikiFestival_du_film_asiatique_de_Deauville
14. FFAD-2014-DP.Dossier presse. Festival du film asiatique de Deauville 
 
​本文受著作權及智財法保護,不得任意轉載與刊用,如需使用則需取得本社同意並註明出處。
  • 資料庫
    • 專題報導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漳州影視
      • 2017年 元月 專題報導系列 >
        • 專題報導系列二
        • 專題報導系列三
        • 專題報導系列四
        • 專題報導系列之五
        • 專業報導系列之六
        • 專業報導系列之七
        • 專題報導系列之八
        • 專題報導系列之九
        • 專題報導系列十
      • 2017年 3月號
      • 2017年 5月號 >
        • 專題報導一 上海玉成天賜珠寶公司
        • 專題報導二 千年汝窯
        • 專題報導三 貝葉經
      • 2017年 7月號 >
        • 胡娜 擁有愛與藝術天份的靈魂
        • 上海順風餐飲集團董事長吳稚
        • 把愛傳出去!台灣藝術家米凱莉作品在京引發關注
    • 特別報導 >
      • 2017年 7月號
      • 2017年 9月號
    • 產業觀點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 數位影音產業之文化新思維
        • 2016年新加坡亞洲電視論壇
        • 擦亮大三元酒樓金字招牌 / 邱靜惠用心經營堅持美味
      • 2017年 元月號
      • 2017年 3月號 >
        • 產業評論
    • 官方說法 >
      • 2016年 12月號
    • 學者觀點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 緯來電視網默默耕耘二十載
      • 2017年 元月號 >
        • 專家評論
      • 2017年 3月號 >
        • 法國電視萬象
      • 2017年 5月號 >
        • 法國如何開拓海外影視
      • 2017年 7月號 >
        • 法國如何開拓海外影視市場 ( 下 )
    • 文創產業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2017年 元月號 >
        • 台灣影視業
        • 音樂殿堂
        • 舞蹈世界
        • STARLY GIRLS 星娘
      • 2017年 3月號 東極集團 >
        • 藝壇焦點 盧月鉛
        • 文創新聲 廣州玉書之家
      • 2017年5月號 文創園地
    • 媒介生態 >
      • 2016年 12月號 / 大陸市場
    • 人物專訪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2017年 元月號
      • 2017年 3月號 陳琪樺 >
        • 大亨小傳 林東
        • 祥鑫電化 徐國棟
        • 南丁格爾企業 王穩盈
    • 新聞焦點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特報之ㄧ >
        • 特別報導之二
      • 娛樂焦點 2017年 5月號
      • 城市焦點 2017年 7月號
    • 產業動態 >
      • 2017年 7月號 >
        • 漳州開發區第七屆楊梅文化節正式揭幕
    • 產業焦點 >
      • 2017年 3月號 產業見聞
      • 3月號 產業聚焦
      • 2017年 5月號
      • 2017年 7月號 產業聚焦
    • 國際焦點
    • 影視 >
      • 影視焦點 2017年 五月號 >
        • 影視話題
    • 影音視頻
    • 文化聚焦 >
      • 2017年 7月號 文化特區
    • 藝術天地 >
      • 2017年 7月號 藝術天地 凌蕙蕙昇華藝術生命 >
        • 2017年 7月號 藝術饗宴
    • 市場焦點 >
      • 2017年 7月號 >
        • 申請美國長春藤或頂級名校的機會來了
    • 海外焦點 >
      • 2017年 7月號
    • NCC >
      • 2016年 9月號
      • 2016年 12月號
      • 2017年 元月號
      • 2017年 3月號
      • 2017年 5月號
    • 文化部 >
      • 2016年 9月號
      • 2017年 3月號
    • 旅遊
    • 2017年 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