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夜越美:談法國的聲光表演藝術
赴法國觀光,如果想觀賞表演節目,巴黎市的麗都、紅磨坊或瘋馬等國際知名表演似乎都是必要的選項。如果是在清涼的夏日晚間,在夜市不普遍的法國,有一種既普遍大眾化又親近大自然的表演,叫做「聲光秀」(Spectacle son et lumière),就是夜間在戶外的表演,依表演內容形式與場地的不同,大約可分三類:
1.典型聲光秀。2.遊樂園的聲光秀。3.現代城市聲光秀。
文/董竹英
一、典型聲光秀:夢幻城堡歷史劇
顧名思義,這種聲光秀一般多是在歷史古蹟場所,典型表現方式是將燈光特效投射在古蹟建築表面,同時伴有事先預錄的音樂或介紹旁白,場地足夠者,則有穿著古服的真人表演歷史劇情,配以馬匹及雜耍表演,或施放煙火以增加視覺效果。
記得30年前暑假,筆者於法國杜爾市(Tours)進修法文時,就曾親自觀賞這種「聲光秀」。
杜爾市是位在法國知名的羅亞爾河城堡區中心的千年古城,距巴黎西南邊240公里,從巴黎搭TGV高鐵1小時即可到達,沿羅亞爾河畔,往東達奧爾良市(Orléans)往西達安介(Angers),沿路有數不盡的大小城堡。
夏季是法國的觀光季,觀光客白天參觀城堡,夜間清風徐來,在燈光的照耀下的古城,更是風情萬種、浪漫典雅,聰明又藝術的法國人發明了在古堡表演「聲光秀」以招攬觀光客。在杜爾市的語言學校也安排外國學生前往參觀一開眼界。
由於法國位於高緯度區,夏日日照時間長,往往要到晚上八、九點才天黑,所以聲光秀從晚上十點才開始,直到午夜結束。
當晚從學校搭乘觀光巴士從學校出發,沿羅亞爾河往東行約50餘公里,到達安布娃茲市(Amboise),城堡位於市中心河畔的高平台上,居高臨下。觀眾順著山坡小路,走向城堡。城堡門前已有身著15世紀古服的接待人員吆喝及收門票,穿過城門,進入古堡城內,排排座椅已有喧嘩興奮的觀眾,深著古服的服務人員來回穿梭或販賣食品飲料,頓時穿越時光隧道進入15世紀的法國。
安布娃茲城堡始建於羅馬高盧時代,法王路易十一世與查理八世在此出生,另外也是路易十二世、查理七世及方斯華一世等王室所在,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也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安布娃滋城堡聲光秀/圖片
當晚的表演節目就從宮廷華麗的排場揭開序幕,接著表演皇室貴族迎接查理八世的誕生及在城堡中的病逝,在短暫哀傷的氣氛之後,隨即展現熱愛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方斯華一世的治國盛世,他邀請各方文學藝術家駐地,包括義大利天才藝術家與科學家達文西的定居,積極創作,例如繪製出飛行器的原理等。安布娃茲城堡有幸歷經幾位國王王室的駐地,規模不斷擴大與美化,15世紀達到它的黃金時代,最後在絢麗的煙火中結束表演,此時已近午夜,灰姑娘們找到南瓜車要回到現實。
「聲光秀」表演的起源:源起甚早,可能來自於皇室為慶祝各種節慶,在花園舉辦的音樂會並施放煙火而成,尤以法王路易十四時期在凡爾賽皇宮舉辦的各種節慶為濫觴。
到了近代,這種活動多被政府用於紀念活動或彰顯其歷史價值,例如1918年為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史特拉斯堡市的主教大教堂打上了燈光,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的重要建築物都會以傳統的形式打上燈光。
由於照明設備與科技的發達,遂產生了專門表現光影的節目,例如里昂城從1852年就開始每年舉辦「光影節」(Fête des lumières),展示照明藝術的場所擴及整個市區,直到現在。
1937年巴黎舉辦的現代生活實用藝術與技術國際博覽會中,法國的照明公司Mazda 舉辦了「法國全國光影節」(Tour de France de la lumière ),在全法國426個地點舉辦為期200天的燈光秀;其中在巴黎地區塞納河畔的燈光秀,則結合了音樂、表演、煙火及噴水等夜間綜合表演。
1951年,法國觀光勝地羅亞爾河地區的各城堡為展現夜晚之美,紛紛的打上了燈光以吸引觀光客,隨後,第一個正統的「聲光秀」於1952年5月30日在法國最大的城堡香波城堡(Chambord)舉行,這場首見的聲光表演主創團隊是由三位年輕人組成,其中負責創作音樂的是Maurice Jarre,其長子繼承衣缽,就是後來國際知名的聲光秀大師 Jean-Michel Jarre。
夜間絢麗多采多姿的燈光秀,為人們開創另一種夜間休閒享受,隨著受歡迎度的快速竄升,表演場次增加,尤其是羅亞爾河區的西農梭城堡(Chenonceau)與凡爾賽宮(Versailles)夏季每晚演出,短短4、5年,造成世界口碑,甚至輸出運用到埃及開羅的金字塔與希臘雅典神殿。
法國人的藝術創作天份在此展現無疑,製作技術越見成熟與先進,並且開始使用立體聲立聲音效,內容也更引人入勝,1958年在路得城堡(château du Lude),聲光秀首次加入真人演出,並加上真人的配音表演。
如今,羅亞爾河區甚至全法國境內幾乎所有知名的城堡,莫不舉辦聲光秀,甚至城市小鎮亦不例外,無論是宗教建築、洞穴、古蹟,甚至現代建築及區塊,都被相中。舉辦的類型除了夏季定期舉辦外,亦配合節日、重大事件,例如在法國北部Verdun(歷史上著名戰場)專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聲光秀。
二、遊樂場的聲光秀:娛樂商業化、內容多元化:
典型城堡聲光秀限於本身場所歷史的特定性,內容表現多有侷限性,主題遊樂園則純以商業娛樂考量,盡情發揮其創意,僅舉Puy du Fou遊樂園與未來影視城(Futuroscope)為例。
- Puy du Fou遊樂園:從1978年推出大型的「電影舞台」(La cinéscénie)夜間聲光秀,表演的是18世紀Vendée當地的戰鬥英雄Jacques-Louis Maupillier的英勇事蹟及其家族故事,形式內容基本走羅亞爾河城堡聲光秀的路線,但是由於戰爭場面,有戰馬、爆破、衝鋒等震撼動作,極具聲光刺激效果。其規模陣容則遠超過任何一個城堡型的聲光秀:在23公頃的廣闊地面與水域,動員1200名演員演出,使用24000套服飾,2000個燈光投射器、142個噴水器,現場容納14000個座位,每年觀賞人次達40萬人次,堪稱法國最大,也是全球最大型的聲光秀之一。
- 未來影視城(Futuroscope)遊樂園:是一座以表現尖端影視科技為主,並展現未來主義建築風格的主題遊樂園。位於巴黎南方340公里普瓦鐵市(Poitiers)以北10公里處,以2015年有183萬遊客數而言,是法國第三大遊樂園。夜間聲光水幕秀「星球的形成」(La Forge aux étoiles)由著名的太陽劇團(Le Cirque du Soleil)創作,真人結合聲光、雷射、水幕、噴泉與煙火的戶外綜合夢幻表演,演員虛實之間變幻莫測,特點是其7000平方公尺面積、35公尺高、45度弧度的超大型水幕,堪稱法國第一,讓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立體視覺體驗。
三、現代城市聲光秀:城市音樂化 光影化
隨著現代電子音樂、雷射光與電腦控制技術廣泛應用於演唱會上,展現驚人效果,此一模式也開始運用在「聲光秀」上,最有名的案例應以法國的Jean-Michel Jarre為典範。
電子音樂先鋒讓-米歇爾 賈賀(Jean-Michel Jarre):1948年8月24日生於法國里昂市.是法國著名電子音樂大師。他出身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電影樂曲創作家,也是首創現代聲光秀三人組之一,年幼時即深受也是音樂人的祖父影響,開始嘗試使用多種電子音樂設備。年輕時開始在電子音樂創作上嶄露頭角,被稱為電子音樂先鋒。28歲發行的第一張專輯「氧氣」(Oxygène),銷售量即超過1800萬張,其中的曲目Oxygène 4更榮登多項音樂排行榜的榜首,更開創了電子合成音樂開始風行的先河。此後的專輯,賈賀都使用了不同聲效合成方法,獲得了專業人士以及聽眾的好評。
他帶動電子合成音樂的風潮後,進而在演唱會上搭配電子音樂、光線特效與煙火的綜合表演,擴大發展出「演唱的城市」(Ville en concert)的綜合聲光演唱表演型態。1979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當天在巴黎協和廣場舉辦的聲光秀,吸引了超過100萬的觀眾,寫下了史上參觀人數最多的演唱會的金氏紀錄。7年後的1986年,他在美國德州休士頓舉辦的聲光音樂會更聚集了150萬的觀眾,打破了他自己在巴黎協和廣場聲光秀的紀錄,第二次寫進金氏紀錄中。4年後的1990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當天,為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在巴黎西郊新興行政商業中心拉德芳斯區(La Défense,意譯:國防區)所舉辦的聲光秀,更吸引了250萬人,第三次寫入金氏紀錄。1997年他四度締造金氏記錄,是9月6日為慶祝俄國莫斯科市建城850週年所舉辦的聲光秀,觀眾人數高達305萬人。
他的聲光秀場除了法國本國(巴黎的國防區、協和廣場、巴黎鐵塔廣場等3場及里昂城)外,更遍即全球各地及不同場合,如南非、墨西哥、埃及、希臘、丹麥、西班牙、倫敦、美國休士頓等,在亞洲則有北京、上海、香港及日本等。
自創「演唱的城市」(Ville en concert):賈賀把電子音樂普遍化,演唱會搭配電子音樂、光線特效與煙火的綜合表演。表演地點也是重點,他小時著迷於臨時移動搭建帳篷、有各式雜耍的馬戲團,把這種情境轉移到演唱會上,同時他利用建築物來表現燈光特效,將影像投射在摩天大樓的面牆上,利用建築物的屋頂作為施放煙火的基地,由於表演地點與舞台多為廣闊的公共空間,整座城市居民可隨處免費觀賞,就像整個城市都融入演唱會的歡樂氛圍中,很容易吸引數百萬的觀眾,曾四次列入金氏世界紀錄,直到現在仍是紀錄保持人。
他也常將文化融入他的表演中,例如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音樂會,邀請佛郎明哥樂團助陣,也邀請當地的或國家樂團參與演出,例如在香港、北京及開羅的場次。
此類型的首場演出,於1979年在巴黎的協和廣場揭開序幕,他自己、工作團隊及主辦單位萬萬沒想到竟然會吸引上百萬的觀眾,完全超乎預期。從此賈賀對這種模式有了信心,邁步走向全世界各大城市:休士頓、倫敦、莫斯科、開羅、雅典等。
至於筆者有幸親臨現場觀賞的賈賀1990年舉辦的「巴黎拉德芳斯」演唱會,也是美麗的陰錯陽差,法國總統密特郎本來指定賈賀與一位重量級的政治大老Edgar Faure在巴黎合辦慶祝法國革命200週年音樂會,無奈這位政治大老竟然先於一年前的1988年去世,賈賀的任務隨即轉由法國當時有名的廣告片導演兼藝術創作者Jean-Paul Goude接手。賈賀心有不甘,仍在法國革命200週年的次年1990年,特別精心規畫,選擇了巴黎西郊新興行政商業中心拉德芳斯區舉辦一場最瘋狂的聲光音樂秀。
令巴黎城瘋狂的1990年「巴黎拉德芳斯」演唱會:本秀場主舞台在拉德芳斯區的大廣場(Esplanade de la Défense )靠近西側的新凱旋門(Grande Arche de la Défense ),向東延伸為30公頃的大廣場及摩天大樓群。新凱旋門及大廣場均為高台地,向西可遠眺就凱旋門,秀場的大螢幕轉播區因此也向東直線延伸,穿過跨越塞納河的內意橋大道(Pont de Neuilly),進入 Neuilly-sur-Seine鎮,經過戴高樂大道(Avenue Charles de Gaulle)直線軸,從麥佑門(Porte de Maillot)進入巴黎市區,經抵達凱旋門(Arc de Triomphe),全長4公里,沿線路面全部湧進了隨著音樂舞動的民眾,路旁每隔一段間隔即架設巨大銀幕與高分貝擴音喇叭,轉播主舞台畫面與音樂,而沿線民眾均可看到遠方國防區高聳的摩天樓群牆面被投射的絢麗光影。
至於這場聲光秀的主舞台,在閃耀燈光的巨型金字塔下,由真人操作的巨型木偶,配合搖擺音樂舞動,賈賀自己演奏著掛在身上、獨特的半月弧形燈光鍵盤,還有雷射豎琴,除了演奏他的暢銷曲「氧氣4」(Oxygène4)外,還演奏阿拉伯樂曲,畢竟阿拉伯族裔是法國最第二眾多的外來族群,最後由金屬桶敲擊的清脆加勒比海音樂將演唱會帶入高潮,當然,從頭到尾,拉德芳斯區的摩天大樓本身在黑夜中,變成電影螢幕,投射各種光線、圖案及動畫,令人驚艷。最後從各大樓頂樓綻放出絢麗的煙火,作為演唱會的謝幕式。
演唱結束已近午夜,地鐵及捷運等大眾運輸系統因避免群眾推擠而產生危險,一律停開,大家全部沿著大馬路步行疏散,從主舞台到市區內的凱旋門有4公里之長,筆者走到市區時,看到不少外國觀光客體力不支,癱坐在馬路人行道,等待天亮好搭乘早班地鐵。這次音樂會吸引了250萬人,第三次寫入金氏紀錄,也彌補他去年丟掉法國大革命200週年音樂會主辦權之遺憾。
筆者親臨之演唱會迄今轉眼已25年,此期間賈賀曾在北京、上海及香港等亞洲城市辦過演唱會,尚未來台,如今我歌手不管是在小巨蛋或在大陸舉辦之演唱亦已開始運用各項聲光特效,賈賀之表演仍具有極大之觀摩價值。
聲光秀生動而多樣化的表演形式與內容,配合現代視聽科技的發展,的確是個引人入勝的活動,不僅具有推廣歷史文化的教育意義,而且又利於發展觀光,由於硬體設備的需求與軟體內容的日異創新,也有助扶持相關視聽設備與電子產業,培育文化創意人才,甚至結合電影、電視與網路科技,形成完整的影視產業鏈。
舉凡世界知名觀光景點,均有此類的聲光表演大秀的演出,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亞洲金邊的吳哥窟、新加坡的水舞秀、泰國的天使劇場等,即便在台灣,也推出了2016年花蓮鯉魚潭的紅面鴨Fun暑假的夜間聲光秀,結合了水舞、水幕電影、搭配山水實境與聲光表演,顯示我國業者在聲光秀的發展也達到國際水準,甚具發展前景。
(本文作者:董竹英,前駐法國新聞秘書、前駐塞內加爾新聞參事、前文化部副司長、前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任秘書)
本文受著作權及智財法保護,不得任意轉載與刊用,如需使用則需取得本社同意並註明出。
歐盟媒體發展政策與執行
文/ 董竹英
一、前言:數位科技的發展,是現代影視媒體發展的里程碑
影視產業不僅是媒體,亦扮演社會與文化角色,因此歐盟制訂的影視管理政策為:顧及大眾利益,更明確的說,就是意見的自由表達權、答辯權、內容多元化、著作人與作品之保護、推廣多元文化與語言、未成年之保護、人性尊嚴之維護及消費者之保護等。
2001年的歐洲影視市場為950億歐元,較2000年增加5.2%。其中二個主要市場,電視於2001年佔有2/3的市場,其中付費電視市場則增加13%,2002年底,歐洲數位電視節目的收視戶已高達18%就是明證,這些收視戶以收視衛星電視為主,有線電視還很有限。
電影(含錄影帶)佔15%,DVD的發展最快,2002年的零售額已與傳統VHS錄影帶相當。2001年歐洲影視產業提供了一百餘萬個就業機會,影視產業因為科技發展之賜而大幅成長,並帶動經濟之起飛及增加就業率,因此大家對數位影視發展之前景均寄予厚望。
二、歐盟對各會員國影視發展的角色與共同政策:
歐盟各會員國的影視發展不僅受到歐盟補助計畫(例如MEDIA媒體計畫)的影響與電視無疆界指令的規範,影視業者同時也受到該國政策之影響,因此歐盟有必要協調各會員國之間的政策與作法。歐盟的政策對各會員國的影視發展具重要角色,主要共同政策為:
(一)競爭:在不損及國內市場的狀況下,訂定禁止不當競爭的
限制而保障合法競爭的相關規定,例如於2001年11月通過「公營廣電業者競爭實施準則」予以規範。同年9月也通過有關電影業者之相關規範,俾使廣電與電影的規範一致。
(二)媒體的多元化:為維護媒體多元化,保護言論自由及意見多元化,歐盟委員會在2003年5月發表有關公共利益行業綠皮書中強調,會員國要保護媒體的多元化,有些相關之法律機制間接保障媒體的多元化,例如相關競爭法(類似我國公平交易法)與「電視無疆界指令」等。
(三)著作權:歐盟2001年CE29號指令,在「新聞傳播事業著作權與附屬權之協調」命令中,規定有關遵守智慧財產權之措施與程序。
(四)電子傳播系統與業者:2000年通過之電子貿易指令配合協助傳播業者在國內市場的充分發展。2002年通過電子傳播新管理原則,2003年7月實施。
(五)消費者保護:影視產業與其他經濟行業一樣,接受歐盟有關消保規範,包括不實廣告及業者對消費者的不當行為等。
(六)商業政策:歐盟及其會員國不作商業干預,但是隨後在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的框架下,訂定國家稅率優惠措施。歐盟
因此擁有發展空間,允許會員國為因應影視發展而制定自己的政策與採取應有之措施。
三、迎接數位時代的來臨,歐盟的因應:
數位科技的興起,不僅深入影響人類日常生活,也為現代影視產業面貌帶來巨幅而廣泛的變革,歐洲影視產業面臨此一衝擊,歐盟在1999年12月4日頒布的「數位時代歐盟的影視政策原則與綱領」指令中表示,數位科技不僅帶來大量資訊與內容,也讓大量新興業者投入相關之製播行銷行列,例如,在歐洲有線電視網以傳統類比科技僅能傳送30到40個頻道,而數位有線電視網則不僅可提供高達數百個的節目頻道,還有互動服務、電話語音、連結網際網路及建構個人化之網頁,此類「有線電視網」還傳送大量之可看電子資訊,費用越來越低廉,同時也為影視內容提供者、創作人、製作人及發行商等業者提供無限的發展視野。數位電視因此將扮演重要腳色,透過解碼器及數位電視機,人們將可進入線上內容與電子商業的世界。
- 市場管理方面:
在法令行政依據上,歐盟已於1986年7月24日公布有關建立歐洲通信傳播技術規格之命令,後又於1986年12月22日公布有關各服務業全然引進數位科技之指令:充分運用歐盟財政資源以促進通信傳播業之發展。1999年12月4日頒布有關「數位時代歐盟的影視政策原則與綱領」指令。
- 電信與傳播之匯流(Convergence):
(三)「電視無疆界」指令的修訂:
歐盟於1989年通過「電視無疆界」指令,作為發展歐洲影視媒體的指引,1997年已作修正。鑒於數位傳播科技之影響及新興電子媒體的發展,歐盟執行委員會先後又於2003年及2005年12月二次大幅翻修,強調:
1.推廣媒體的多元化:要求各歐盟會員國應有獨立之主管機構執行本指令,促銷歐洲獨立影視製作公司之產品。
2.文化例外條款:現行之電視無疆界指令要求各會員國規定廣電業者遵守歐洲各電視頻道要以一半以上的播出時間播放歐洲影片或節目的配額規定。歐洲出品的節目數量雖超過美國,但歐洲電影市場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於美國片,歐洲擔心美國節目大舉攻佔歐洲市場,為保護歐洲多元文化並促銷歐洲影視產品,歐洲貿易組織要求文化例外條款,經多年積極爭取及無視次的談判,終獲同意,歐洲會員國勿須比照其他產品開放其文化市場。
(四)、因應數位發展的計畫:
(一)「2005年e歐洲」行動計畫:
本計畫係延續「e內容」(eContent)4年計畫(2001至2004年),展開「加強e內容」計畫(eContent plus),目的是建構良好的使用數位內容條件,以便充分運用數位內容,增加數位產業利潤。另擬訂Safer Internet Plus計畫(2005至2008年),計畫實施對象包括新媒體如錄影帶業及從未含括之商業傳播業。
(二)「2010i年」計畫(i2010) (即2010年的歐洲新聞公司):運用歐盟整體的行動機制,以促進新聞與媒體的發展。
(三)其他計畫:
在執行「2010i年」計畫時,歐盟續公佈幾項指令,例如「e易通」(e-accessibilit)指令,係為便利於殘障及老年人使用網路而進行之傳播技術改善措施。同時為方便民眾使用相關資訊,歐盟也建議將歐洲文化財產數位化俾便於線上運 用 (i2010計畫中的「數位典藏」)。
(五)、促進媒體發展的4個系列媒體計畫執行規劃:
(一)「媒體1計畫」( Media 1,或稱 Meida 95,1991-1995年), 歐盟早於1990年推出,預算為2億ECUS(早期的歐元單位,無實體發行),其中8400萬用於1991-1992年度。
(二)「媒體2計畫」( Media 2,1996-2000年),預算3億100萬歐元,4500萬歐元用於培訓(Formation),2億5600萬歐元用於發展與發行(Developpement et Distribution)透過加強會員國業者培訓、節目製播與發行之相關措施以促進歐盟媒體產業之發展。
(三)「強化媒體計畫」( Media Plus,2001-2006年),預算為4億5360萬歐元,原先計畫為2001年至2005年底預算為3億5000萬歐元,計畫延長1年至2006年,所以預算增為4億5360萬歐元,其中媒體培訓子計畫由5000萬增至5940萬歐元。
本計畫分為強化媒體計畫(Media Plus)及媒體培訓計畫(Media Formation)二個子計畫:
1.「強化媒體計畫」,預算為3億9420萬歐元,目的在於提供財政支援,以提高歐洲的影片與節目品質與產量,以增加國際市場之競爭力,編列有3億歐元之預算,60%用於影片或節目在國 際的發行,尤其是補助「歐洲影片發行網」 ( Europa Cinemas ) 集合了60餘國 的570部電影參加各種影展活動以促銷影片。
2.「媒體培訓計畫」:預算為5940萬歐元,主要用於企業管理、投資、銷、字幕技術及多媒體科技等相關方面之人員培訓。 本計畫執行至2006年底,2004年7月歐盟建議該計畫應繼推展,因此續訂定「2007年媒體計畫」( Media 2007)。
(四)「2007年媒體計畫」( Media 2007,2007-2013),預算為7億5500萬歐元。
本計畫長期資金主要來源為「歐洲投資銀行」(La Banque européenne d'investissement )。本計畫預算較前一個 Media Plus 2001-2006計劃增加3億0140萬歐元,增加幅度達66.45%,其原因一方面是執行期增加一年,一方面因歐盟自從1991年制2006年推動的系列媒體計畫以來,為活絡歐盟境內市場,開拓國際行銷管道,因此一直積極強化視聽作品在歐盟境內與境外的流通,然鑒於歐盟本身市場分裂、會員國增加而擴大歐盟區、媒體產業面臨數位科技發展而引起的變革與全球景氣低迷、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美洲國家甚至亞洲國家的競爭與國際挑戰,因此亟需協業者籌措資金並鼓勵使用數位科技,以提高競爭力。歐盟遂推動2007年媒體計畫(Media 2007,2007-2013),為期7年,預算7億5500萬歐元。
本計畫內容大致可分:專業訓練、製作、影片與影視節目的發行與促銷、贊助電影節活動及鼓勵使用新技術等。每年平均預算為1億元,實際執行情形各有增減。以2012年為例,執行預算為1億1,578萬2000歐元(如下附表),7個大項中依次以行銷項目5,635萬歐元佔將近一半預算(48.65%),件數高達1021件,其次為發展項目2,250萬歐元佔19.4%,件數為350件,第3名為促銷項目的1,336萬歐元佔11.5%,件數為147件,其次為訓練與新行動二項目,各為900萬歐元佔7.8%,專案行動410萬歐元佔3.5%,技術發展項預算最低,僅為150萬佔1.3%。前3項行銷、發展與促銷比重高達80%(79.55%),顯見其重要性。
項目內容:
1.訓練:首創訓練、持續訓練。
2.發展:單一計畫、特定基金、互動工作、i2i創始計畫。
3.發行:電影發行、電視播映、電影網、行銷代理商、數位電影。
4.促銷:市場進入、電影節、攤位、坎城電影展的「歐洲約會」單元(European Rendez-vous)
5.技術發展:旗艦計畫。
6.新行動:籌資、線上發行。
7.專案行動:媒體平台計畫(MEDIA Desks)、歐洲影視觀察總處(European Audiovisual Observatory)
(資料來源:2012 annual work programme for the MEDIA 2007,Media programmes.annual report.c_2011_6258 P.69)
另外,為加強歐盟與非歐盟業者之間在影視方面的全面合作,訂有The MEDIA Mundus initiative計畫,還有媒體影片大資料庫計畫(MEDIA Films Database )
(六)、歐盟有關電影發展之做法:
歐盟認為電影與視聽業是發展歐洲文化價值的重要媒介,在建構歐洲文化認同與歐洲民意表達上佔有首席地位,歐洲電影與電視節目的流通能加強不同文化間之對話,並促進各族群間之了解與認識。除了文化層面,歐洲電影與視聽工業也具有增進社會與經濟發展之潛力,因此前述歐盟推動之「媒體1計畫」( Media 1,1991-1995年)、「媒體2計畫」( Media 2,1996-2000年)、「強化媒體計畫」( Media Plus)及其所屬二項子計畫「媒體培訓計畫」( Media Formation)及「2007年媒體計畫」( Media 2007)等實施對象,均含電影產業。
據維基百科網站(MEDIA Programme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mht)資料顯示, 從1991年「媒體1計畫」開始實施起至「2007年媒體計畫」結束前的2012年止的22年期間,共補助了132部電影,其中不乏在我國上映的知名電影,如:1991年的「新橋戀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發行DVD、1997年的「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1999年3月上映、2001年「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2002年1月上映、2010年的「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2011年3月上映、「愛‧慕」(Amour)2013年3月上映。
歐盟認為電影兼具文化與傳播屬性,負有保存並發展歐洲多元文化責任,故美國電影的強勢攻佔歐洲市場,被視為文化侵略,歐盟及各會員國政府均提撥龐大預算,結合相關部門與業界,積極投入大量之人力與物力,發展歐洲之電影工業,甚至立法保障歐洲電影在電視台播出之最低配額底線。
(七)、歐盟補助後之影視產業發展概況
歐盟總面積達438萬平方公里,到2014年為止共有人口大約5.07億(次於中國大陸和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201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399兆美元,超過美國(17.4兆美元)。
但是歐盟從1991年至2013年,23年間努力推動的4代系列媒體計畫,似乎並未將歐盟推向全球影視龍頭地位。從2009年至2013年依全球排名前50名的影視企業(不含亞洲、中東及澳洲的重要企業)營業額計,依國籍分類統計全球影視市場比重分布,歐盟與美國市場仍有極大差距,與日本單一國則一直保持穩定領先。以2013年為例,美國為2922億3500萬美元,歐盟為653億4800美元,是美國的22.36%; 日本為499億5900萬美元,是歐盟的76.45%(資料來源:歐洲影視觀察總處2014年年報Observatoire Européen de l’audiovisuel,Annuaire 2014 )。歐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美國,但是影視產業規模在整體經濟產業來說並不相稱,仍有極大發展空間。
歐盟系列媒體計畫推動的結果,為歐盟影視產業帶來什麼變化?傳統廣播電視收入從2009年的695億9400萬歐元到2013年的715億9600萬歐元,只成長了2.88%,至於歐洲消費者在多媒體影視平台(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網路電視、地面數位電視)的消費上,從2009年的695億9400萬歐元到2013年的715億9600萬歐元,只成長了2.88%,電影票房收入則從2009年的60億8700萬歐元到2013年的62億8500萬歐元,微幅成長了3.25%,實體光碟零售出租收入(含稅) 則從2009年的60億8700萬歐元到2013年的62億8500萬歐元,微幅成長了3.25%,線上隨選視訊(電視頻道或影片)收入則從2009年的2億4800萬歐元到2013年的15億2600萬歐元,大幅成長了5倍(515.32%),電子遊戲(離線、線上、不含手機及Apps) 則從2009年的106億4200萬歐元到2013年的109億3600萬歐元,微幅成長了2.76%。總計,歐洲總體影視產業從2009年的1228億8100萬歐元到2013年的1327億800萬歐元,大幅成長了7.99%,但是2012年幾乎零成長,2013年則是負成長0.4%(資料來源:歐洲影視觀察總處2014年年報Observatoire Européen de l’audiovisuel,Annuaire 2014 )。
總之,從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間,雖然歐盟在媒體計畫中每年提撥1億歐元預算積極影視產業,但是傳統廣播電視、數位電視、電影、實體光碟及電子遊戲等產業的市場勉強維持2至3%的成長,然而網路媒體線上隨選視訊的收入則大幅成長了5倍,顯見這5年之間影視消費習慣大幅往網路移動,不過因為2013年的總收入僅15億2600萬歐元,僅佔總市場1327億800萬歐元的1.15%,所以未來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況且本統計未列入手機及Apps等遊戲影音收入,否則其市場將更為可觀。(本文作者:董竹英,前駐法國新聞秘書、前駐塞內加爾新聞參事、前文化部副司長、前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任秘書)
本文受著作權及智財法保護,不得任意轉載與刊用,如需使用則需取得本社同意並註明出。
電視節目史上的十大「最愛」
文/黃海星
我國自有電視以來,已屆55個年頭,節目此起彼落千千萬萬,能從頭到尾瞭解的人不多,我們特別加以整理成章,以響讀者。
大環境的影響,如今驚豔作品不多
自從有線電視興起後,由於頻道過多,達到了一百多個,自然分散了觀眾的收視率以及廣告量的潰散,過去老三台單靠廣告的收入,即可富可敵國的境界已不再,前陣子報導,東森新聞要出讓,並言每年廣告收入可達壹億伍仟萬,殊不知老三台階段,每台每年的廣告收入幾可達到40億元,今日的頻道,怎可與之相比,在這種大環境欠佳的狀況下,頻道商已無能力去投資更俱規模的節目,在量入為出的壓力下祇好紛紛採購外來節目,以填充版面,這是近十年來,電視節目在質與量上均走下坡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要談的十大最愛中,屬於近年的不多,大都是以前的節目,才有這種規模,這點我們不得不先予說明。
(一)外銷最成功的節目~流星花園
流星花園偶像劇,自播出以來,創造多項破人記錄,其中以外銷成績最亮眼,不僅韓國、日本、大陸地區廣泛賣座,其力捧的明星,言承旭、仔仔等人更是紅遍半邊天,尤其是華語地區的世界各地,粉絲滿地開花,製作人柴智屏,可說是名利双收,堪稱是偶像劇的代表作,它改編自日本的動感漫畫,題材新穎,導演技巧純熟,一掃過去婆婆媽媽連續劇的拖拖拉拉,用新鮮的角度,不同的詮釋劇情,令觀眾感受一新,後來也有不少跟進的青春偶像劇想分一杯羹,可惜效果不及流星花園。
柴智屏也因此沾光,絡續代銷了多部連續劇至海外,而穫利不少,其實流星花園已是十年前的作品了,它的外銷亮眼可說迄今為止,仍是空前絕後。
(二)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楚留香
很多年輕朋友可能都不知道有這部作品,它距今已播出三十多個年頭,也是第一部港劇銷台,在中視播出,由於電視台受限於每周僅能輪播一次,自此以後,港劇錄影帶在台大銷特銷,從而才有年代傳播集團的問世,才有TVBS頻道的出現,影響了整個電視生態的轉形與高峰。
楚留香是鄭少秋所主演的,它以現代化的動作來表演古裝劇的造型,劇情緊湊濃縮,節奏快速,一反過去古裝劇的制式化,進度緩慢,劇情交代的過於繁瑣,而十分適合現代人的口胃,所以播出後,廣獲好評,這也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
當時,收視率調查公司的潤利公司,曾公佈楚留香的收視調查高過98.6%,創造電視史上的高峰,迄今尚未有其他節目打破它的記錄。
鄭少秋是香港無線台的演員,出身於該台的演員訓練班,在走紅之前,就已與沈殿霞結婚,一直受其妻的幫助,成名後,卻與之離婚,令人想像不到。
(三)廣告最貴的節目~楊麗花歌仔戲
楊麗花初演歌仔戲時,是屬於正聲廣播公司的歌仔戲團,出名後,台視特別為她成立了台視歌仔戲團,委她出任團長,擁有專屬辦公室與服裝間,這在台視是少有的,可見禮遇之至。
電視節目的花費,大約是這樣推算的,時裝劇最便宜,古裝劇較貴,而武俠片因加上武打特技就要價更貴,而歌仔戲的服裝與頭套道具,更是花費不少,是所有劇類節目中最耗費成本的,但是它的廣告賣價更是嚇人。
當時,電視台的廣告價格,黃金時段的,每卅秒要價36,000元,一些比較叫座的節目,往往要一搭一或者一搭二才能買到時段播放,像「台視新聞」「楚留香」「包青天」「保鑣」等,而歌仔戲卻要一搭三,也就是電視台指定的時段三檔,共四檔,每檔卅秒以36,000元計共需花146,000元才得以播放一檔,可說是電視史上最貴的廣告費了。
楊麗花與洪文棟結婚後,漸漸淡出影藝圈,他們結婚時,我因故缺席,後來補請他們夫婦吃飯,倆人狀似幸福美滿。
(四)最叫人懷念的節目~群星會
以今日的電視水準而言,「群星會」是極其粗糙的、平凡的,但以它對流行音樂的啟萌作用,以及當時的觀眾感受而言,却是懷念無窮的。
「群星會」在台視的每周三晚播出卅分鐘,以及每周日播出一小時,由當時台視節目部副理~鄭炳森(老沙顧影)所開創將淡水河邊的歌棚搬至電視上演出,那種即興的興奮感與期待感,深深吸引了觀眾的視野,而眼花瞭亂的彩色畫面,更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一時之間,是電視的寵兒。
「群星會」由慎芝與關華石製作,關華石是樂隊指揮,而慎芝則負責歌星的教唱,鄧麗君就是在其嚴苛的苦練下才有如此登峰造極的成就,筆者以及現已退休的林登義導播、龐宜安導播、均曾導過群星會,從民國51年至67年的17年間播出,可說是寿命很長的節目,我們把它從舞台式的主持方式逐漸修改為一歌一景的立體形態,可謂熬費心思,「群星會」造就不少台灣歌壇初期的歌手,像余天、秦蜜、謝雷、張琪、姚蘇蓉、楊小萍、吳靜嫻、孔蘭薰、夏心、張明麗、包娜娜、青山、鄧麗君、吳秀珠、小黑人、陳芬蘭等人。
(五)置入行銷最成功節目~翠笛銀箏
NCC最近才開放置入行銷於節目中,晚了大陸五個年頭,但有總比沒有好,其實,電視節目早在卅年前就已有置入行銷表現在節目中,祇是那個時候敢做不敢說,就其吸引廣告而言,已充份表達其效用。
「翠笛銀箏」就是一例,它是一個純外景錄製的節目,以全國的觀光景點為背景,它含蓋了活潑生動的大自然色彩,知名度頗高的歌手,動聽流行的歌曲,藝人漂亮的臉蛋,粉嫩光滑的皮膚等特色在內,與一般的歌唱節目不同。
它的置入行銷要點在那?就在歌星裝扮化妝上,予人的印象就是人要衣裝、化妝,才顯出其高雅與整潔,而髮型的變化多端,更顯示其朝氣與活力,記得當時是使用菲力浦攝影機所拍攝,不僅色彩柔和亮麗,臉部平滑粉粉地,叫人喜愛,推出後獲得不少化妝品公司與保養品牌的青睞,紛紛表示願意提供廣告,廣告滿檔不說,排隊的大有人在,「翠笛銀箏」由崔苔菁所主持,一炮而紅,造就了她往後演藝生涯的高峯,導播就是作者,亦因此奠定了良好的專業地位,它還有一項特色,就是錄製快速,一天可錄二集,錄妥即等待播出,不需再剪接後製,這在業界是少見的。
(六)製作最草率却十分賣座的劇~保鑣
在華視開播不到三年的光景,華視推出了十分叫座的八點檔連續劇~保鑣,風靡一時,於是延長播出至75分,後來又延到90分,狠狠的大撈一票,使得華視那年的業績一飛衝天,原本已虧光的資金全部補回,員工的年終獎金居然高達每月双薪,真是羨慕了所有的媒體人。
保鑣的製作人是陳明華也兼導演,在圈內素有鬼才之稱,女主角是張玲,男主角之一的賈糊塗是張允文,當時二人光是登台作秀,其酬勞就高出演戲的價碼好幾倍,可是問題來了,因為延長播出時間的關係,存檔節目很快就用光了,被逼祇好當天錄影當天播,有時候進度慢,甚至於後半部劇情就現場直播,這下,演員急了,怎記得劇本中的台詞?陳明華就發明了大字報,將台詞寫在上面,由劇務持至演員身旁,供演員看,於是播出的畫面,頻見演員眼神斜瞄,根本就與戲無關,可是保鑣就在這種急就章的情形下播完了後半段,就差點沒開天窗而已,但其品質可見是欠佳的,完全是沾了前半部轟動一時的光彩,才能賣座依舊。
連續劇在國外是全部製作完成才推出。在國內至少也要有十天左右的存檔才敢播出,那有像保鑣這種製作方式的,危險萬分。
(七)寿命最長的節目~五燈獎
「五燈獎」是台視開播就有的益智節目,最早的主持人是李睿舟,因主持圓融而揚名海內外,卸下主持棒後也因此而被巴西僑界相中,而移民南美洲,凡是僑界各種同樂會或婚宴,都請他蒞場為光榮。
「五燈獎」一直播到民國76年才停播,前後共達卄六個年頭,是播出最長的節目,它其實就是今日在大陸紅遍半邊天的「中國好聲音」的前身,它除了歌唱比賽外,也有舞蹈組、樂器組、及魔術組的比賽,其「五度五關獎伍萬」的口號,那時響遍每個觀眾的口中,大小百合的二重唱及天后張惠妹,都是從「五燈獎」中脫穎而出,假如說電視上沒有「五燈獎」這個節目,那麼也不會有今日的張惠妹了,它是在每週日晚六點播出半小時,有一度製作單位想把獎金從伍萬元提高至貳拾萬元,可惜為新聞局所否決,理由是不能在社會上製造不勞而獲的例子,今日看起來,真是有點可笑。
(八)直播時間最長的節目~台南龍舟賽
民國62年間的端午節,台視第一次轉播龍舟賽,地點選在台南市的運河現場,節目從上午十一點開始,一直現場轉播至傍晚六點才結束,播出時間長達七個小時,是迄今為止,現場播出時間最長的節目,七個小時中,除了用餐,上廁所與廣告時間外,都必須全神貫注,它不僅考驗了工作人員的體力與耐力,也緊繃工作者的神經,稍有怠忽,就會錯過龍舟奪標的珍貴鏡頭。
令人吃驚當比賽還沒開始,台南市就萬人空巷,起碼有十萬人擠在小小運河的兩邊,由於這是電視史上第一次轉播龍舟賽,轟動了台南市,大家搶先恐後地前來觀賞熱鬧,人潮擠到供應播出人員使用的午餐便當,也無法從陸路送到現場,最後才由水路搭小艇送至現場,這時已是下午三點半鐘了,工作人員個個埋怨不已。
作為導播的我,在這種情況下,祇好安慰所有工作人員,並由助導-李美芬親送便當至攝影師與藝人休息室,這種窘景又是攝影棚外的一次體驗,那時我才卅多歲,體力正旺,連喉嚨也沒喊啞,今天想起來,不禁直冒冷汗,要是我支持不住,倒下了怎辦。
七個小時節目,可播七十分鐘的廣告,電視台營運價值在伍佰餘萬元,這恐怕也會打破記錄。
(九)歌聲最受歡迎的女歌手~鄧麗君的小密辛
談到鄧麗君,大家總是稱讚其歌唱事業上的成就,或其私生活點點滴滴,殊少談到她艱辛的歌唱學習過程,那才是她之所以能夠獨樹一格的原因。
三年苦練歌唱技巧,鄧麗君九歲出道,拜師於群星會製作人慎芝門下,每周二次,每次二小時,從偏遠的眷村轉三趟公車到南京東路五段的武昌新村,慎芝的住處,苦練歌唱技巧,諸如轉音要婉轉、腔調要柔和、尾音要有韻味等等,足足三年風雨無阻,才練就一付好嗓子,在一年後才在群星會節目中露臉,三年後開始單飛闖入星海,她為了正音,還特別請當時國語發音最標準的中廣播音員,教她咬字吐音,果然,時至今日,其國語發音娓娓動聽,無人出其右,其學習耐苦精神令人敬佩。
鄧麗君上節目所得,機乎都交學費去了,當時電視台還有人異言,說慎芝要歌星們交錢才能上節目,以今日的時空背景,交點錢學才藝是名正言順的事,真為慎芝叫屈。
曾被禁播三個月,當鄧麗君開始上節目,嶄露頭角的時候,突然,台視接到文工會通知,說她小小年記,就在舞台上扭腰擺臀,極為不雅,予以禁止播出,工作人員至為吃驚,紛紛代她求情,力言兒童上節目比比皆是,不必如此嚴苛,三個月後果然開禁,否則,一直禁下去,歷史上恐怕沒有鄧麗君的身影了。
富商為她設立唱片公司,民國57年左右,鄧麗君開始由麗風唱片公司,發行唱片專輯,麗風老板是馬來西亞富商,代理星馬一帶的賓士汽車,黃老板為了捧紅鄧麗君,特別跑到台灣來為她設立唱片公司,除了鄧麗君外,亦網羅了當時的山地歌王~萬沙浪,黃老板還特別拜託我,希望大家幫助鄧麗君成名,可是不過三年的光景,黃老板就銷聲匿跡,不知何故,麗風也換人經營,後來,她來上節目,我絕口不談此事。
(十)最敬業的歌手~歐陽菲菲
我在台視從事導播及製作的工作,合作過的歌手不下百人以上,沒有一位像菲菲這般敬業的歌手,令人久久不能忘!
當菲菲在日本紅白大賽得獎後,聲名大增,是台灣電視節目爭相邀約的對象,可是她每回返台省親時,總是首選我的節目表演,原因無他,因為在她尚未出名時,就是我節目的常客,可謂投桃報李也。
有次,我為她錄製了一個專輯,在「歌星之夜」節目中播出,在開企劃會議的時候,她除了提出意見外,特別帶了一堆卡帶,帶中都是她最新灌製的歌曲,也是未來會在節目中使用的,她說,為了讓相關人員了解到我歌唱的特色、曲調的氛圍,我特別送每位一捲卡帶,請各位回去後,重覆收聽,好有所感染,設計入節目中,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她這一舉動,當場令我吃驚不已,從來沒有一位歌手,這麼認真介入節目內容的表達,於是我分發給攝影師、燈光師、剪接師、美指等人,每人一捲卡帶,去熟練其歌曲的節奏、氣氛,三日後再開會決定,如何表達其特色,再度開會時,菲菲也出席參加討論,最後才拍板定案。
歐陽菲菲之夜播出後,果然頗獲各界好評,亦證明了我們所耗費的心血沒有白費,菲菲更是要求我拷貝了多份影帶(那時還沒有碟片),攜回日本播放。
這個專輯中,也有歐陽龍的身影,那時他才是一個十多歲的小伙子,為菲菲提著化妝箱,跟進跟出地,也好奇問了許多問題。
一般歌星上節目,總是星媽在旁照顧。菲菲則是歐陽老先生在照料她,每次看到歐陽老爸那副望女成鳳的盼望神情時,不禁深深感動,天下父母心啊!
未能忘情於電視產業的掌聲
王令麟伺機東山再起
文/黃海星
王令麟因受父親王又曾之拖累,入獄服刑多年,現已保釋在外,手握東森網路公司,東森國際媒體公司,加上當年出售東森系統台的利潤,以其對媒體產業的雄心霸氣,東山再起祇是時間問題罷了。
明潭初見追求咪咪身影
有一年我因導播「翠笛銀箏」,而至嘉義市的明潭水庫錄影,那集正好有蔡咪咪表演,我在勘察地形時,忽見咪咪身旁有一年輕小伙子,狀似親蜜,後來在晚餐時,咪咪的父親蔡對先生在故鄉的民雄設宴款待才告訴我,那就是王令麟,我女兒的男朋友,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王令麟的身影。
稍有知名度的明星,在錄影時總有家人陪伴保護,蔡咪咪就是由蔡對先生護駕,常為了增加咪咪的演出機會,而對相關人禮遇,可見天下父母心對兒女總是不辭辛勞的。
從商團立委起家嶄露頭角
王令麟之所以能在富二代才俊中脫穎而出,除了王又曾的刻意栽培外,本身的努力與選對方向,也是成功的因素,當年他以商總理事長地位,競選商業團體的立委,當選之後,連橫合縱,一時之間,聲譽躍起,轉為經營企業後,正逢有線電影問世,他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良好時機,適時介入,造就了今日在業界的地位與財富。
垂直整合電視產業第一人
民國84年間,他接手力霸、友聯,變成東森傳播集團,不僅製作節目供應第四台,也購買第四台轉型為有線電視系統台,滲至從華衛手中買下上鏈站,發射節目至衛星。那個時候,我正好因游守義的推薦,而進入東森服務,整日陪他四處拜訪第四台業者,表示願意入股合作,共創電視產業的未來,其時第四台地位低落,我以台視專業者姿態參與,當然很容易得
到第四台的信任。
當年第四台就地合法時,全國有千餘家第四台,自然需要整併,成為今日的60多家有線台,這中間王令麟出錢出力,對於電視台的步上軌道,貢獻良多,初併吞時,訂戶每戶約在一萬伍仟元上下成交,等到東森集團出賣給凱渥時,已是每戶叫價4萬5仟元,東森脫手時,總戶數已達95萬戶,其中1/3是眾多小股東所屬,王令麟的60萬戶而言,其利潤已高達二佰餘億,加上東森幾個頻道,附帶地賣給凱渥40%的股權,其實這些頻道資本原本很少,,因為系統台的加碼版權費的扶持,就變得資本倍增,王令麟又多賺了一手,可見光是靠精準的眼光與預見市場供需的變化,就是他經營東森成功的保證。
廣徵人才四人幫忠心耿耿
在東森積極介入有線電視的產業發展時,自然需要人才的匯集,業界許多知名人士紛紛加入東森陣容共襄盛舉,在作者加盟後,又有俞凱爾、張樹森、謝杰修、盧治楚、趙石堯、盛建南、張熙華、周嶸輝、等專家加入,也都先後完成了階段性的任務而離去,其中除了周嶸輝仍在東森擔任工程副總外,其餘早不知去向,唯獨張樹森任職最久,一直到王令麟出事,他已高昇至東森董事長,原因無他,乃因王令麟深信命運的筆劃格,凡是有木的名字對他最有利,於是張樹森靠了他一身的木,才終於成為王令麟信任有加的得力副手,這也算是業者茶餘飯後的笑話之一。
其實王令麟在東森這些年間,獨獨十分疼愛旗下四人幫,四人幫皆輔大,大傳系高材生,分居東森各部門主管,趙世恒是老大,一直是東森系統台方面的主管,東森收購的系統台,大都由他去負責談判。
宋湘珠是東森業務高手,後來轉到購物台主導業務,也派至大陸獨當一面。
陳安祥是節目方面專家,現任衛視中文台總經理,頗有建樹,據悉有可能回鍋東森網路公司出任總經理。
彭振東是系統台行銷方面專家,經常代表東森被派至各地方台擔任總經理,專處理疑難雜症。
這四位中堅幹部,至始至終都在東森服務,也是王令麟刻意培養的基本人才,有些外來高層常不明解這點,而碰了不少軟釘子,可以這麼說,四人幫有時扮黑臉,有時扮白臉,被罵最兇,也被關懷到無微不至,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色,對主子永遠忠心耿耿地。
差點買下台視
在王又曾事件爆發前夕,王令麟原有意買下台視,繼續圖其電視夢,後來因被牽連吃官司,祇好放棄,(到底是真的放棄?尚未可知,要等他假釋完畢,完全沒有顧忌後才知曉)不過,在此我要特別聲明一點,我要十分感謝王又曾夫人~金晶女士,在他力荐下,我才得以在東森服務二年,我在台視栽培藝人無數但能回報的,如今算起來廖廖無及,令人感嘆之至,在此遙祝金晶夫人一切美好健康。
本文受著作權及智財法保護,不得任意轉載與刊用,如需使用則需取得本社同意並註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