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與天地人的對話
鄭憶萍首次個展 北投發光
文/魯稼軒
對一個嚐試學畫的人來說,一開始就以必備慧根才能開竅的佛像畫入門,其實是有難度的,但憑藉著毅力與堅持,以拜師學藝的精神做為修行感召,鄭憶萍突破自我,終於完成了她的五十幅畫作,即將舉行她生平的第一次個人畫展,用菩薩的心與天地人神進行對話,八月北投個展在即,可說未展先轟動。
習畫六年,漸入佳境,鄭憶萍敞開胸懷,述說她的創作之路,充滿喜樂與感恩。她很幸運的拜國寶級大師畫家洪曜平習畫,得到山水畫的精髓創作,後又與陳金海老師學習山水、花鳥,展現豐沛開放的畫風,融入在畫布上沛然開濶,感情躍然紙上,令人望之廻響感動。
後又拜鄭又銘老師與柯思名老師學習佛像畫創作,開創她心靈上全新的轉折與寄望。鄭憶萍表示,她從小就喜歡畫畫,佛像畫也是嚐試的題材,在六年前有機緣得以學習佛像畫,讓她一舉邁入新的身心靈境界。也透過佛像畫的學習,讓不服輸的個性在創作過程展露無遺。
佛像畫創作過程,遭遇母親罹患重症,一幅延命菩薩畫像,就是期望母親能夠餘生快樂自在,也透過繪畫的自我感應,讓自己沈靜、放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與神佛對話的際遇,這種特殊的感應與感覺,也讓她這次個展,適度帶出她與神佛之間的心境與意境,逐步走向新的人生體悟,參透出人生新義,這種收穫是前所未有的體認,讓鄭憶萍頗為珍惜。
對一個嚐試學畫的人來說,一開始就以必備慧根才能開竅的佛像畫入門,其實是有難度的,但憑藉著毅力與堅持,以拜師學藝的精神做為修行感召,鄭憶萍突破自我,終於完成了她的五十幅畫作,即將舉行她生平的第一次個人畫展,用菩薩的心與天地人神進行對話,八月北投個展在即,可說未展先轟動。
習畫六年,漸入佳境,鄭憶萍敞開胸懷,述說她的創作之路,充滿喜樂與感恩。她很幸運的拜國寶級大師畫家洪曜平習畫,得到山水畫的精髓創作,後又與陳金海老師學習山水、花鳥,展現豐沛開放的畫風,融入在畫布上沛然開濶,感情躍然紙上,令人望之廻響感動。
後又拜鄭又銘老師與柯思名老師學習佛像畫創作,開創她心靈上全新的轉折與寄望。鄭憶萍表示,她從小就喜歡畫畫,佛像畫也是嚐試的題材,在六年前有機緣得以學習佛像畫,讓她一舉邁入新的身心靈境界。也透過佛像畫的學習,讓不服輸的個性在創作過程展露無遺。
佛像畫創作過程,遭遇母親罹患重症,一幅延命菩薩畫像,就是期望母親能夠餘生快樂自在,也透過繪畫的自我感應,讓自己沈靜、放下,呈現出一種特殊的與神佛對話的際遇,這種特殊的感應與感覺,也讓她這次個展,適度帶出她與神佛之間的心境與意境,逐步走向新的人生體悟,參透出人生新義,這種收穫是前所未有的體認,讓鄭憶萍頗為珍惜。
學畫之後,鄭憶萍經常利用工作之餘的空檔作畫,如今,只要拿起畫筆,不僅能沉靜身心,更能達到修身養性的氛圍,尤其創作佛像畫之後,生活上也特別有感應,工作上也相當順暢,只要打開佛像畫布作畫之後,生意就源源不斷,自然上門,讓她更加珍惜與把握。
第一次個展,鄭憶萍已準備好接受外界批評,她也希望能從這個人生的第一次逐步邁向新的發展,在未來的各種機緣與機會中,她也坦率接受各種外來的挑戰。認真學習,突破自我,北投個展將是她人生的試金石,展望未來,創作之路無限寛廣,鄭憶萍正面迎向新的題材與表現手法,用真心與誠懇與社會連結。有了佛祖加持,讓她的畫作更有神,更具說服力,值得大家期待。
本文受著作權及智財法保護,不得任意轉載與刊用,如需使用則需取得本社同意並註明出處。
第一次個展,鄭憶萍已準備好接受外界批評,她也希望能從這個人生的第一次逐步邁向新的發展,在未來的各種機緣與機會中,她也坦率接受各種外來的挑戰。認真學習,突破自我,北投個展將是她人生的試金石,展望未來,創作之路無限寛廣,鄭憶萍正面迎向新的題材與表現手法,用真心與誠懇與社會連結。有了佛祖加持,讓她的畫作更有神,更具說服力,值得大家期待。
本文受著作權及智財法保護,不得任意轉載與刊用,如需使用則需取得本社同意並註明出處。